2022年01月17日

星期一

厦门: 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2-22 16:3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厦门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满眼是绿。每到周末,就近爬爬山、亲近大自然,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不久前,厦门市民王晓钰约上好友,又一次徒步穿越东坪山。这主要得益于厦门市近年来对东坪山进行的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优化改造。

  近年来,厦门市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等一批改革举措和创新经验做法获得全国推广,空气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获评首批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精准治水 

  水清岸绿、白鹭齐飞的筼筜湖被誉为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

  不久前,《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施行,这部法规在原《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实施20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充实提升,为守护“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助力厦门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因水而美、向海而兴,同时拥有海洋、湖泊、溪流等不同形态的水体。厦门市围绕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的思路,全链条对生活污水治理进行精准施治、综合施策。仅2020年一年,就建成通水了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50万吨/日,创下历史纪录。全市问题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新增(改)1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入海的目标。

  厦门市还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全方位呵护水环境。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如今,人们常常可以在厦门海域看到它们逐浪欢腾的身姿。厦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66.7%,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82.4%,与“十三五”规划目标65.2%相比,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精心培绿 

  从狐尾山樱花谷步入山海健康步道,沿途鲜花绽放、草木葱茏。这条全长23公里、串联起岛内“八山三水”的山海步行通廊,自去年1月开放以来,共接待市民游客1449万人次,成为颇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

  2016年“莫兰蒂”台风的侵袭,导致狐尾山发生山体滑坡,坡面都是裸露、开裂的石头。厦门市利用工程和生态手段,对狐尾山进行山体修复,改造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绿化植物不仅让山体更加稳固安全,也更加生态美观。

  狐尾山山体修复成功,为厦门市其他山体生态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厦门先后完成大厝山、龙山、仙岳山、薛岭山、虎头山、大屏山、天马山、同安区洋麻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达453.49公顷。

  如今在厦门,推窗望绿、行路见荫、移步异景。近年来,厦门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不断提升公园绿地品质,让公园绿地不仅“养眼”,还更加“养脚”“养心”。

   精细护蓝 

  不久前,厦门市组织开展三轮“守护蓝天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大气精准治理“一十百”工程项目,135个重点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并累计完成7个行业1025家企业VOCs污染整治工作,基本完成1381家“散乱污”企业整治。

  随着高排放机动车限行措施的落实以及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的划定,厦门市对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了更加彻底、全面的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的应急响应和联勤联动机制也进一步健全。不仅全市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开展扬尘管控等污染防治工作,厦门市还牵头深化厦漳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实现三地数据共享、防治互动。

  接下来,厦门将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和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着力提升工业企业的治污水平,提升城市面源管理水平和区域联防联控水平,有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力的现代化、精细化。

  厦门市正抓紧开展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构建厦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工作体系。在今年8月25日全国第9个低碳日上,厦门市发布了《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等系列技术规范,填补了厦门市乃至福建省低碳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的空白。(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吴海奎)

附件下载: